Archive for 親子文章

親子文章— 洪蘭:打破分數迷思,教育要教品格

洪蘭:打破分數迷思,教育要教品格  原文出處:親子天下教育專刊《教出品格力》

品格培養是內隱的學習

品格的培養是內隱的學習,是長期模仿、觀察,內化的結果,它是潛移默化的歷程,無法立竿見影,一蹴可幾。中國人說「三歲定終身」,三歲的孩子還未進學,它所指的不可能是「智」方面,但是宅心是否忠厚、會不會替別人想、懂不懂禮貌,三歲就可以看出來了。所以「三歲定終身」應該講的是孩子的品格,品格不好,知識再好,誰敢用呢?所以教育孩子的重點應該是生活習慣的養成、敬業的態度和待人接物的禮儀,而不是斤斤計較考試考了多少分,讓孩子誤以為功課好就可以為所欲為

我們一直極力想打破分數迷思,家長應該知道分數只是評量的一個方式,它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甲校的一百分可能只等於乙校的五十分,成績好並不等於能力好。若能打破國人「考試最大,分數至上」的觀念,父母就可以有更多的心力注意到孩子的品行,沒有分數的壓力,台灣的孩子也會快樂很多。

幼兒教育對人格養成的重要

幼兒教育對人格成長的重要性,零到五歲正是神經連結速度最快的時候,五歲兒童大腦的活化程度是成人的兩倍半,他們急速地吸收訊息, 修改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外面的世界。這段歷程就是發展心理學家所謂的適應(accommadation)和同化(assimilation),納入外界訊息做為修改自己行為的榜樣,修改自己行為以適應外面世界。幼兒教育不是教識字,它是教品德。古人雖然不知道大腦裡的神經機制,但是從生活經驗上,他們看到了兒童行為養成的原因,知道身教的重要性,所以有很多成語(成語是前人的經驗和智慧)都教導大人要「以身作則」,不然會「上梁不正下梁歪」。還告訴我們孩子模仿的對象不只是父母,也包括環境中一切的刺激,所以孟母要三遷,孔子要說「里仁為美」,「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這些都是很正確的教育孩子方式,但是在講求速度、生活享受的後現代生活不是這樣了。全力去中國化的結果是自己好的丟棄了,別人的長處又沒有學習到。有父母以為要做孩子的朋友才是現代的父母,殊不知孩子先要尊敬父母,才能受教,目無尊長、沒大沒小時,父母的話也就可聽可不聽了

閱讀對品德的重要性

最主要是西方國家看到教育孩子的時機要趁早,他們很少說孩子只要念書就好,別的不要管,因為只有從看到別人怎麼做事情,才有模仿的對象,才能由經驗中體驗出道理來。但是因為人的生命有限,我們不可能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外面無限的東西,所以歐洲國家鼓勵閱讀,將前人經驗內化成自己的。閱讀對品德的重要性在於,它都是從故事中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故事不是事實,但是它是真實,孩子從真實的故事中,模仿主人翁的行為,而這行為是父母、老師、社會所允許的。故事的好處是它不說教,而是從細膩的故事描述中使孩子感同身受,從而產生共鳴,使故事主人翁的行為變成孩子模仿的榜樣。又因為孩子喜歡一而再、再而三的聽同樣的故事,這故事所要傳達的意義便深植孩子心中,達到了教化的目的。事實上,父母都知道在現在的社會,人際關係及做事的態度最重要,而這兩者都建立在人格上:有好的品格才會交到好的朋友,有敬業的態度才能做出大的事情。從人類的歷史看起來,不論是什麼時代,只要是人的社會,基本的核心價值都不曾改變:忠誠、正直、公平、正義還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交到好的朋友在事業上才有幫手,但是有好的態度才會交到好的朋友,做人態度其實是人際關係的根本,孔子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直、諒其實就是人的品質,只有多聞才是知識。

別等小偷成大盜

我常不了解父母親為什麼肯起早睡晚的賺錢,再開車接送孩子去上昂貴的補習班、才藝班,卻沒有花時間在教導孩子的品行上。這是捨本逐末,因為直接影響孩子成功的是他的人品,不是他的知識。現代知識翻新太快,在學校學的,出了社會後很快就用不到了。沒有從小把孩子教好,孩子進了國中,智慧漸開、身體漸壯後,父母便覺管教不動。這根源在孩子小時候,父母沒有把誠實、尊重、勇敢、相信、謙虛、毅力等基本的做人道理教給他,時間都拿去補習拚分數,等他長大,威權行不通就不服管教了。這也是北歐國家希望父母在家裡自己帶孩子的原因,行為一有不當要立刻矯正,不可等壞行為變成壞習慣,等小偷成大盜就來不及了。

好行為取代壞習慣

若是壞習慣已養成,只去禁止是無效的,需要用另一個正確的行為取代壞的舊行為。

用好行為去取代壞習慣可能要花一些功夫,但是持之有恆,就可以成功。我們看到很多成功例子都是放大孩子的長處,用長處把短處帶上來。所以品德的教養是從小透過生活經驗和故事,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行為,觀念建立後,行為就跟著出現,因為行為本來就是內在意念的外顯。從小唸故事、說故事給孩子聽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訓練孩子的專注力。有一個朋友說,過年時,她一個人要燒一家人吃的團圓飯,忙得不可開交,便請婆婆念故事給兩歲跟四歲的孩子聽。想不到過了一個多小時,飯菜燒好後,孩子還安安靜靜地坐在沙發上聽故事。她不曉得這麼小的孩子可以有這麼長的專注力。事實上,我們發現孩子可以有專注力,只要這個東西是他所喜歡的。我曾經看過一個三歲的孩子全神貫注地看螞蟻搬家,低頭看太久,重心不穩就翻了過去。所以讀書給孩子聽,不但教導他做人做事的道理,還訓練他注意力、想像力和邏輯思考能力。

培養品格沒有捷徑

品格培養是一個從小就得教的歷程;它得在生活中慢慢養成,就像品味、風度一樣無法走捷徑,不能去補習班得來;它的核心價值觀必須持久不變,不然孩子會無所適從;這個核心價值觀必須透過生活中的例子或故事中的情節深入孩子心中並明朗化,它不能是抽象口號或教條。當一個孩子養成良好品德後,最重要是他會成為一個社會中堅分子,誠實的過一生。

Comments off

關心孩子的網路世界

網路小知識

  • 網路素養-所有網路公民均應具備的網路相關知識、技能、態度,並合乎網路社會禮儀與規範。
  • 網路沉迷-過度地使用網路造成的依賴網路現象,以及連帶的身心不適。例如:不能不用網路、越用越多、想少用但做不到、犧牲睡眠、身體不適、造成人際關係、課業工作負面影響、減少家人互動與其他休閒活動等。
  • 網路交友-利用網路維繫原本面對面朋友的情誼(如鄰居、過去同學等),或是利用網路結交的新朋友,都稱網路交友。後者需要特別注意,因為網路的匿名性,有可能會身分訊息都是虛假的,尤其是邀約去見面時需格外留意,請提醒孩子網路交友應注意的事項。
  • 網路遊戲-現今青少年的重要娛樂來源。邊玩GAME還可以邊對話、結伴練功或角色扮演,可增加生活中許多的樂趣及議題,但也往往會讓人不自覺沉迷於遊戲的世界,請提醒孩子,玩網路遊戲需有所節制。
  • 網路交易-輕輕鬆鬆點下滑鼠,不出門也可以購物,網路為生活帶來了許多便利性,不過在輕鬆購物的同時,請注意網路購物的風險、自身財力。
  • 網路法律-網路世界就和真實世界一樣有相關的法律及原則;使用網路時,請注意要遵守網路禮儀與規範,不要觸犯法律。

安全上網趣

1.為電腦找個安全的家

建議和孩子一起討論,電腦最適宜的位置,最好是能夠讓爸媽放心的地方。

  • 電腦最好放在明顯的位置,例如客廳,好隨時注意孩子的上網活動。
  • 請留意椅子與螢幕的高低位置,螢幕需在孩子能平視的位置。
  • 如有需要,可以在父母房間內裝設網路或電腦電源的開關,定時關機。

2.訂立我們的上網守則

與孩子一起制定上網守則,貼在電腦旁,親子一起簽名執行。

  • 使用規則:完成功課或詢問家長(爸、媽、阿嬤、阿公)同意後才可上網。
  • 上網守則:上網30分鐘就休息10分鐘,並訂立處罰與獎勵原則。

★提醒您:隨時注意孩子上網時間長短,是否有身心不適、睡眠不足的網路沉迷問題。

★提醒您:與孩子討論是否可去網咖;如果可以,請注意進出時間、使用內容及網咖安全。

3.與孩子一起教學相長

與孩子一起討論網路使用的注意事項,在討論中,給予孩子正確的網路行為。

  • 結交網友要小心,網友邀約要謹慎;如要赴約一定要告訴爸媽、結伴同行。
  • 個人的資料要保密,不輕易透露自己的真實姓名、地址或電話。
  • 在轉寄或張貼訊息前,要好好思考;網路是公開場合,有可能會到處流傳。
  • 隱私玩笑能傷人,不隨便惡作劇或惡搞,尊重他人才能獲得別人尊重。
  • 網路遊戲的世界與真實世界還是有差異的,不要沉迷於遊戲,影響身心。

4.適時檢查孩子的活動

如果真的不放心孩子的網路行為,可以適時適當的檢查電腦。

  • 透過電腦的瀏覽紀錄,檢視孩子的上網紀錄;如有必要,可封鎖不良網站。
  • 如果孩子有網誌,可以瀏覽孩子的網誌,觀察孩子的活動或心理狀況。
  • 安裝監控電腦使用情況或增加網路守門功能的軟體。
  • 檢視電腦資料夾,觀察孩子是否下載音樂或影片,提醒孩子著作權的觀念。

5.一起從事戶外活動

網路世界雖然很吸引人,但請鼓勵並陪伴孩子多利用暑假期間從事安全的戶外活動,避免每天沉迷於網路。

  • 製造孩子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利用家人閒暇時間從事戶外活動。
  • 鼓勵孩子參加非網路活動的夏令營或暑假活動。

Comments off

相關資訊網站

 

關心孩子的網路世界

教育部關心您 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站 (eteacher.edu.tw)

相關資訊網站

如果有任何問題,可透過相關資訊網站來幫忙解決。

  • 教育部: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站 http://eteacher.edu.tw
  • 教育部:全民資安素養網 https://isafe.moe.edu.tw
  • 教育部:暑假兒童及青少年休閒育樂活動http://www.guide.edu.tw/summer.php
  • 法務部:兒童及青少年犯罪預防宣導網 http://tpmr.moj.gov.tw/kids/
  • 內政部:網路安全諮詢網站 http://www.web885.org.tw
  •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兒少上網安全主題網站 http://kidsafety.ncc.gov.tw
  • WIN網路單e窗口 https://www.win.org.tw
  • 白絲帶家庭網安熱線:(02)3393-1885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上午9:30-11:30/下午1:30-3:30)

  • 張老師全球資訊網:http://www.1980.org.tw
  • 台灣網路成癮輔導網:http://community.heart.net.tw
  • 台灣展翅協會:http://www.ecpat.org.tw
  • 兒童福利聯盟:失蹤兒童少年資料管理中心:http://www.missingk.org.tw(失蹤諮詢專線0800-049

 

Comments off

預防網路性侵驚恐 堅守六原則 

預防網路性侵驚恐 堅守六原則    

多一份防備,少一份傷害,多一分關心、少九分危機,願每個寶貝青春有愛, 永遠無害。網際網路是通往世界的任意門,但也是潛藏危機及陷阱的糖衣毒果, 特別是網路性侵害案例逐年增加,正反映出網路犯罪事件的不定性與隱密性。

兒童及青少年們往往長坐於家中,用電腦及網路來 打發時間,常見的網路交友性侵害案分成三大類 種:1 是援交、2 是強制性侵害、3 是兩小無猜、 兩情相悅型,這同時也是網路較常見的兒少性侵 害類型。

無論是兒童、青少朋友或為人父母者,在使 用網路時,只是把握以下的六大網路安全守則, 就能大大避免憾事的發生:「不留真實姓名、不 給電話、不附照片、不單獨碰面、不買賣身體、不進入色 情網站」。

警察局提醒父母們,當孩子出現上網時間愈來 愈長,講話次數愈來愈少、睡覺時間愈來愈晚、電話或手 機愈講愈久、零用錢愈要愈多、情緒愈來愈不穩定等 6 大 警訊時,就要特別注意小孩的交友、生活情況,以免子女 上網誤交損友,並多花點時間陪伴子女才是邁向幸福之 道。 青少年網路安全、網路交友、網路色情陷阱 網路交友安全守則

給小朋友的叮嚀:

1、不管交談多久的網友,都無法確定他的資料是否正確,都 要把他當成陌生人。

2、絕對不要告訴網友自己或家人的任何資料,包括姓名、照 片、 地址、電話號碼、就讀學校、信用卡號碼及帳號密 碼等。

3、當你上網或網路交友時,應隨時注意父母及師長提供給你的上網規則。

4、隨時與父母分享,任何的網路交友經驗,包括不愉快的經驗。

5、在聊天室與網友交談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時,都要馬上離開,並告訴父母。

6、絕對不要與網友見面,若要見面一定要家長陪同。

7、當網友提出任何好處(ex:禮物、遊戲點數…)時,應馬上拒絕,避免受騙。

 

給青少年的撇步:

1、網路的匿名性,無法得知網友資料正確與否,就算是交談很久的網友,還 是陌生人。

2、不輕易洩漏自己或家人的資料,包括姓名、照片、 地址、電話號碼、就讀 學校、信用卡號碼及帳號密碼等。

3、不清楚網友來歷時,絕對不要與對方相約單獨見面。如要相約見面,請找 家長或可信任的朋友陪伴,並告訴親朋好友你們的聚會地點、對方姓名, 並留下連絡手機電話,隨時保持聯繫。

4、見面應約在熱鬧或自己熟悉的公共場所,以大眾交通工具(公車、捷運) 可以到達的地方為主。

5、絕不搭乘網友的交通工具,避免使自己的行動受限制。

6、見面後應仔細觀察對方的言行舉止,過濾網友人選,且不要輕易降低自己 的警戒心。

7、與網友見面需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被誤以為自己是隨便的人。

8、自己的飲料與食物不要輕易離開自己的視線,避免被網友下藥。

 

給家長的建議:

1、主動了解孩子的網路交友情況,上網時數與時間, 隨時給予關心與建議。

2、與孩子訂定網路交友規則。

3、幫孩子選擇優良且管理嚴謹之網路交友平 台。

4、應隨時灌輸孩子網路交友安全的觀念。

5、與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傾聽孩子對網路交 友想法。

6、當孩子要與網友見面時,應主動請求陪伴孩子一同前往,或讓孩子知道你 們會在見面地點附近       觀察等待。

7、當孩子要與網友見面時,家長應隨時與孩子聯繫,了解情況。

 

113 保護專線 110 緊急報案

Comments off

別把網路線當生命線!找出網路成癮的原因

諮詢╱張立人(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兼任主治醫師)

撰稿╱吳思瑩

就讀高一的明偉原本個性即較為內向,不太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的他,偶然在一次同學邀約玩線上遊戲後,發現在網路世界的自己,比起在現實生活受歡迎多了!從此,明偉一放學就關在房裡優遊網路世界,直到凌晨3、4點都還不想睡覺。明偉父母憂心勸說,並揚言斷網,卻招致他拒絕上學的強烈抗議。後來,明偉父母好說歹說,陪同他到精神科就醫,透過醫師漸進式的引導,明偉才知道自己出現嚴重的網路成癮現象。有心回復正常生活的他,也願意積極配合醫師的協助…

目前國內外對於網路成癮的研究,對於沉迷上網是否為成癮疾病仍有爭議,所以尚未列入精神疾病範疇,但這樣的症狀確實已被醫界視為重大健康問題。

網路成癮人口台灣高達15%

根據英國學者Marcantonio M. Spada在2014年最新文獻回顧發現,在網路成癮者佔該國人口的比例上,東亞國家普遍比歐美還高。網路成癮在各國的比例為:美國1%、歐洲各國1-5%、新加坡9%、南韓及中國香港皆10%,而台灣則以15%高居第一。

易網路成癮者4大特質

為何網路成癮者越來越多?這和當代大眾心理的改變有關。

現代人「過度自戀」的傾向越來越明顯,喜歡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世界中,認為面子最重要,不願意面對自己的錯誤與生活的挫折,選擇躲入網海、逃避現實,而非積極面對。遺憾的是,受到父母過度保護的教養影響,這傾向在越年輕的世代越是明顯。

除了「過度自戀」之外,容易成為網路成癮者,還有以下幾項特質:

1、 人際技巧較差:就是俗稱的「宅」或過度內向。這樣的人渴望友誼,但沒有勇氣開口和同學朋友聊天,只能透過Line等通訊軟體,才能夠暢所欲言,無形中就越來越依賴網路互動,進一步,還形成越來越在意網友評價的心理,對別人的看法極度敏感,很容易感到別人用言語傷害自己。

2、 注意力不集中和過動特質:這樣的特質不只出現在過動兒身上,許多成年人是從孩提時代就有,也有人是到成年才出現。常伴隨的行為是不知不覺去滑手機、隨時查看來訊,其背後的動機都是藉由滑手機來分心,減輕專注帶來的心理壓力,藉由持續的聲光刺激來獲得專注與愉悅。

3、 自信心低落:自信心不足的人需要在線上遊戲找尋自我肯定,削減了現實生活的投入與責任感。有些年輕朋友,當完兵退伍後,只躲在家裡打電玩,拒絕承擔長大成人的責任,惡性循環下,對個人身心和家庭互動都造成重大打擊。

4、 家庭功能不足:人的歸屬感是從家庭而來,如果家庭功能不佳,就容易產生不安全感,並且累積負面情緒。當父母給予孩子過大壓力,或是手足間、夫妻互動有問題,當事者只想到迴避衝突,而上網及打電玩就是最快的逃避方式,不僅惡化了親子互動與夫妻關係,更容易衍生成癮行為。

沉迷線上遊戲者宛如賭徒

最常見的網路成癮案例,就是長時間、無法自我控制地投入網路遊戲,案例中的線上遊戲玩家多已出現類似賭博的「行為成癮」。沉迷線上遊戲的人就像賭徒,大腦長期接觸持續而強烈的感官與心理刺激,改變了「報酬迴路」,也就是邊緣系統如:杏仁核、海馬核、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中腦的一個區域),產生功能失調,形成和海洛因成癮者相似的行為,必須重複接受快速而強烈的刺激,才能解決不舒服的強烈渴求感。

201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已將這類型的網路成癮者定義為「網路遊戲疾患」(Internet Gaming Disorder),列在DSM-5研究準則當中。因為網路遊戲有成癮風險,設有心理與實質的獎勵機制,並減少玩家現實中不舒服、痛苦的感受,長期且大量使用下,導致控制力薄弱的人不可自拔,產生成癮行為,課業嚴重退步之外,甚至拒學、休學,角色功能損害十分明顯。

兒少上網時間 一天應少於2小時

至於一天上網時間多久算正常?以兒童及青少年為例,台灣與美國兒科醫學會都提出建議,兒少每天網路使用時間不應超過兩小時,也就是120分鐘。根據調查,台灣高中生平均每日非課業時間上網178分鐘,假日則多達280分鐘,遠高於前述建議值。這還僅限於一般青少年,若是網路成癮者,數據當然更高。

三大現象判斷 是否過度倚賴網路

要如何判斷自己或親友是否過度依賴網路?出現什麼跡象時,可能要擔心網路成癮了?通常可以用三大行為來初步判別:

1、 戒斷反應:只要一天不用網路,如遇到停電、網路斷線、手邊沒手機,就煩躁、不安、易怒,甚至產生強烈空虛感。

2、 失去自我控制:內心出現很多對白,像是有天使和惡魔在內心交戰!一方面明知道繼續玩線上遊戲會付出很大代價,像是工作無法預期完成會被炒魷魚、學期報告交不出來會被當掉,但另一方面又安慰自己,再玩一下也沒什麼大不了,出現不斷拉扯的矛盾心理。

3、身心健康問題:因為過度使用網路,導致睡眠不足、營養缺乏、體重過輕、認知功能下降、學業工      作表現嚴重退步;或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而近視加深、視力惡化,但仍無法離不開螢幕;或出現情        緒不穩,甚至有攻擊、自殺傾向的言行。

修正網路使用習慣

如果早就發覺自己過度依賴網路,可以嘗試改變原有使用網路的行為,從自我管理著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控制使用網路或手機的時間。建議民眾可設定計時器,上網1個小時就提醒要休息10到15分鐘,從不要連續長時間使用網路起步,培養良好的自我控制力。

另外,很多人在上班工作、行走通車或溫習課業時,習慣隨時查看臉書或Line是否有新訊息進來,由於網路總是會混合重要、不重要及非常不重要的紛雜訊息,所以建議調整成半小時、或1小時定時查看,且鼓勵將簡訊提醒音設定為無聲,以免經常分心,干擾正常作息,甚至出現成癮行為。

網路線不等於生命線

遠離網路傷害,要從健全家庭功能著手,每個家庭晚上撥出1小時時間,大家一起談天互動、用餐、分享;假日爸媽也可以多帶小孩到郊外,或參加親友聚會,一同走出去,培養真實活動的快樂。倘若真的出現上癮情況,表示自身長期忽略心理健康、人際關係或家庭問題,只要發現問題,不自困愁城,不躲在鍵盤後面,勇於求助、就醫,泳渡網外,仍是一片亮眼藍天!

Q、兒子是電玩高手,甚至想參加電玩比賽,所以每天花很多時間打電玩,我很擔心他上癮,但又怕壓抑了他在這方面的專長和興趣,該怎麼辦?

A、打電玩不是壞事,影響正常生活才是問題,所以家長要留意他的作息時間,不能不吃飯、不睡覺,破壞原有的生活步調。另外,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每天花很多時間打電玩,其實是在逃避現實挫折,只要失敗或不如意就情緒失控,也不重視飲食健康、衛生習慣,就要尋求專業協助。

Q、為了怕小孩上癮,是否不應讓小孩持有可以上網的手機?

A、台灣兒科醫學會呼籲,2歲前不該讓幼兒接觸3C產品。美國醫界也提出相關指引,建議國中以下用傳統手機,高中以後可以使用智慧型手機,但要限制時間。父母應該跟孩子討論為何想使用手機?並鼓勵孩子做自己,不一定要盲從跟別人一樣。若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應該鼓勵他們培養自制力,上網,但不上癮。

Comments off

親子文章–“五個好習慣,讓專注力UP UP”

“五個好習慣,讓專注力UP UP”

2010-03 親子天下特刊            作者:李佩芬

如何掌握孩子的專心密碼?建議父母先從自己與家人的日常生活習慣開始檢視,剷除破壞孩子專注力的無形殺手。

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聯絡簿三不五時就出現「上課不專心」評語

國內最大網站的討論交流區,一位母親憂心忡忡留言求助:「真的很頭痛,孩子不專心,老師交代的事情都聽不進去,東西丟三落四,連課本也可以念到不見……他不笨,就是不專心!」

日 復一日,父母每天都在與孩子的注意力「爭寵」。親子間的專注力拉鋸戰,常在芝麻綠豆的生活細節中登場。面對這種家庭戰爭,許多研究與實務經驗均建議,家長 得從生活型態開始檢視,思考是否家庭本身就充滿了「讓孩子無法專心」的因子。其實,要讓孩子成為「專心小天使」,你可以從五大專心好習慣開始起步。

好習慣一:充足的睡眠

二○○八年,《親子天下》曾針對三千多位國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沒睡飽」是孩子上課無法專心的頭號殺手。

台灣的中小學生,是亞洲睡眠最少的小孩。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黃玉書在二○○七年所公布的調查指出,台灣小六學生每天平均只睡七.九個小時,國中生平均睡七.五個小時,較國際平均值少半個小時,比大陸、日本的孩子都睡得少。

睡眠不足,首先受到傷害最大的,就是孩子的大腦。根據睡眠專家研究,睡眠對腦部有非常重要的機能,它可以恢復、修補腦部受傷的組織。而白天所吸收的資訊,也需要在睡眠中整理、儲存。

睡眠對孩子的學習如此重要,為什麼台灣的中小學生卻總是沒睡飽?分析原因,家庭作息不正常與學習過度,是孩子沒睡飽的兩大因素。

睡眠殺手一:家庭作息不正常

家庭原本應該是提供孩子穩定作息的地方,但台灣很多家庭卻是經常一團亂。心理師楊文麗長年協助專注力缺失的孩子,她發現有些孩子,因家裡經常吵架、衝突的氣氛,讓孩子無法專心。

在德國拿到心理諮商學位的楊文麗發現,歐洲父母往往在九點前,就提醒孩子準備上床睡覺,這樣夫妻在晚上才有足夠的獨處時光,但在台灣卻較少見。「當父母與孩子的生活有適度切割時,夫妻才有時間相處談心,孩子也才有足夠睡眠,」她觀察。

睡眠殺手二:過度學習

過度學習也是造成孩子沒睡飽、無法專注的原因之一。

台北縣一位明星國中的老師進行家庭訪談,發現許多學生放學後的生活幾乎都在補習班度過,一位國三學生形容自己的生活,「早上六點出門,起得比雞早;一天上課十小時,累得像狗。」

「當小孩在學校上了一整天的課,已經腦力很疲倦、身體很疲乏,到安親班其實是拖著老命被逼著把功課寫完。寫功課永遠都不是快樂、主動的經驗,」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指出。

楊文麗也說,為機械式抄寫或背誦而佔掉大部分時間,還因「多元學習」補一堆才藝的孩子,從早到晚的生活內涵都只有「學習」,雖然家長花了許多錢投資,得到的卻是疲憊不堪、學習興趣缺缺的小孩。

好習慣二:健康的飲食

腦細胞要有效率的與其他腦細胞形成神經迴路,有賴如信差般運送訊息的神經傳導物質。目前已發現的神經傳導物質有一百多種,原料絕大多數來自我們吃的食物,其中又以乙醯膽鹼、多巴胺、血清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與專注力、記憶力、思考、認知的心智活動密切相關。

若想要維持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充足濃度,如何攝取富含製造或滋養這些神經傳導物質成分的食物,是重要環節。

許多營養專家均建議,「均衡飲食」是基本守則,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與礦物質等五大營養素,絕對不可偏廢。

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報告發現,早餐進食後十五分鐘,就有增強記憶力的表現。英國研究顯示,在上學前吃了早餐的孩子,遠比那些餓著肚子上學的孩子專注力更能集中。

台北醫學大學研究也發現,有吃早餐的學童在學業成績的表現,比沒吃早餐的學童來得好。

高蛋白質再加上含纖維質高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是優質的早餐組合。

曾在國小規劃「健腦食譜」的營養師洪嫆真建議,孩子的早餐要避免甜食,屬多醣的全穀類食物,會比以精緻單醣為主的白麵粉製品要好,因為多醣類食物在人體消化比較緩慢,血糖不會大起大落,提供更長時間的腦力能量。

好習慣三:足夠的運動量

活動筋骨,對全身的新陳代謝非常重要。彙整德國許多學者研究成果的《專注力》一書提醒,多多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只要孩子釋放出四成的身體能量,大腦就可得到二五%的血液,這對負責處理長期記憶的大腦皮層尤其重要。

許多父母誤以為「安靜」就等於「專心」,不斷要求愛動的小孩安靜下來;但事實上,不專心的孩子,常常需要將內在精力消耗掉,就可以繼續進行靜態工作。

「孩子是因為動不夠,所以靜不下來,」親職專家楊俐容提醒;就讀特教所,本身也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秦育涵也發現,她每次只要跑跑跳跳或打完球後再坐下來念書,特別容易專心。

所以,《專注力》書中提醒家長,不妨以身作則,帶孩子從把握日常生活裡任何可活動筋骨的機會著手。如出去辦事儘量走路或騎腳踏車,或是與孩子一起從事一項可定期參與的體育活動,唯有「動得夠」,孩子才能「靜得下」。

好習慣四:遠離聲光的過度刺激

在這個多媒體聲光當道的時代,破壞孩子專注力的強力殺手之一,就是多媒體的聲光刺激。長期沉浸在聲光刺激與一心多用的生活型態,會對孩子的大腦產生影響。

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連韻文從電視媒體的特性指出,很多小孩(看電視)可以很專注,但這種專注牽涉到的主動成分很低,基本上是我們受到環境刺激改變(例如螢幕上聲光刺激的改變)所引發的本能朝向反應(orientingresponse)

這跟動物聽到新的聲響,就會轉頭一樣,是本能反應而非主動控制。

連韻文說,基於時間的排擠作用,看愈多電視,其他活動的時間就愈少,用到「主動專注」的機會更形降低,這不利於腦功能發展。

有鑑於此,法國政府最近禁止播映給三歲以下兒童看的電視節目。建議學齡前或學齡兒童,單獨看電視的時間要儘量縮短。

好習慣五:讓孩子自訂目標提升動機

曾擔任台北市國中小駐區心理師多年的楊文麗,非常重視「讓孩子自己走出生活節奏」,她用「時間表」與「生活清單」這兩項法寶,建立孩子的生活次序感。

「讓孩子自己訂目標很重要,因為目標會引導行為,」楊文麗自己有兩個小孩,姊弟倆幼稚園起,她就每天各給他們一張「時間表」,她只給方向,由他們來決定順序、規劃時間,做完後,自我檢核是否達成預定工作。

楊文麗說,一定要相信孩子,信任可以讓他們長出能力。

至於「生活清單」,她建議家長和親子討論後再決定規則,她發現到:「經過他們自己決定的事,效果會比較好。」孩子的「時間表」與「生活清單」執行成果,會經過自評、互評,當達成預定工作後,就會得到正向肯定。

秩序感與固定的生活節奏,讓家庭充滿足夠的安全與穩定感,是良好專注力的重要基石。孩子的生活架構愈穩定,生活節奏與步調愈清楚,就能產生愈強的安全感與方向感。

其實,很少有孩子「故意不專心」,大多只是「不知道如何專心」。良好的身教,勝過千言萬語,父母最後也別忘了提醒自己,要賞識孩子的每一個優點,讓正向教養的力量,滋養潛藏於心的專注種子。

哪些活動可以增進專注力?

★ 遊戲:只要是孩子高度心智投入的遊戲皆可。遊戲讓孩子專注,也激發策略和技巧。

★ 朗讀和閱讀:閱讀是所有認知行為中最能促進專注力的。朗讀則結合了思考和說話,可刺激語言發展,也有助理解較複雜的內容。

★ 背誦和演講:背誦文章對理解力和專注力都有大幫助。可以和孩子玩文字接龍的遊戲。

★ 聽音樂:音樂對孩子的認知能力有很大的影響力。讓孩子接近音樂、聽音樂劇或至少學習一種樂器。

★ 寫字和畫畫:寫字是在訓練專心傾聽,是增進專注力的重要練習。

畫圖遊戲可以幫助孩子專心一意的工作。

★ 留白:大腦需要有安靜、沉澱的留白時光,才能將之前學習過的內容反芻消化。

(參考資料:《專注力》佩特拉.索爾布里茲著/楊文麗、葉靜月譯/天下雜誌出版)

No comment »

親子文章– 給孩子錢用 不如教孩子如何用錢

   給孩子錢用 不如教孩子如何用錢

 

很多父母親都有著相同的疑慮:不曉得該不該給孩子零用錢?也有不少的父母親不知道到底要給孩子多少錢才不會太多?應該多久給孩子一次零用錢?這些問題表示著,有關小朋友的理財教育開始慢慢受到家長的重視。

小朋友雖然不會賺錢,但是如果把每年的壓歲錢、零用錢等,全部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少的財富。家長除了協助小孩用這筆錢規劃購買想買的商品以外,應該也要告訴他們這些錢應該如何儲蓄或花費,讓孩子從小就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念。

一般而言,不妨在孩子五歲以後才開始給他們零用錢,因為五歲以前的孩子,對金錢的觀念較為模糊,他們有時還不知道一塊錢和五塊錢的差別呢!至於應該給孩子多少錢呢?最好是先和孩子討論,並讓他們說說想把這些錢用在哪裡,再討論應該給予他們多少金額。

建議父母不妨依循以下步驟,讓孩子從小就逐步建立正確的儲蓄投資觀念:

「定期」給小孩零用錢

例如約定每個月的第一天、或是每週一發一次零用錢,並且告訴孩子在下次發零用錢之前,不可以再要。剛開始時,可以先以「每週」為一週期,習慣之後,再逐漸把時間拉長為兩星期等;而隨著孩子的年齡愈大,間隔也應愈長。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小孩學習分配一次週期的花費,並且養成習慣,訓練孩子用錢的能力。

培養孩子記帳的習慣

剛開始時,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在領到零用錢時,就先把未來一個週期所需要的花費紀錄下來,額外的支出也要隨後一一紀錄,養成小孩記帳的習慣。幾個月之後,家長不但可依這份資金流量表,檢視孩子的消費傾向,了解他對金錢的價值與感受,萬一發現有所偏差,也可適時的糾正,或者是作為獎勵孩子節儉的依據。

培養儲蓄觀念

如果孩子花錢之前會先想一想,過完這一週期錢夠不夠用之後,就可以準備養成孩子儲蓄的習慣。培養儲蓄觀念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小朋友有過度消費的習慣,讓他知道買東西還是得量力而為。並且在小朋友想要購買東西時,詢問他要如何才能買的了,訓練他從小思考如何能去購買的能力。

為孩子開立獨立的銀行帳戶

當父母到銀行辦理開戶,或是到銀行存錢的時候,也不妨把小朋友帶去,讓他們慢慢學習開戶、存款及提款的流程,並且和小朋友一起了解銀行定期寄來的定期定額對帳單、投資報表等。久而久之,這樣孩子可以親身感受「複利」的效果,也是激勵孩子多儲蓄的方法。

另外,由於目前稅法規定,每人每年可以免稅贈與他人100萬元,所以資金較寬裕的父母也可以利用小孩獨立的帳戶,作為最方便的贈與資金的證明。如果父母兩人一共有200萬元,可以平均贈與給小孩,而每個小孩獨立的銀行帳戶就可保留這筆資金的流動狀況紀錄,父母可把握這樣的機會增加孩子帳戶中的存款。

建立孩子的理財目標

家長可詢問孩子儲蓄是否要達成何種目標?如買腳踏車、玩具等,幫助他從每個月的零用錢規劃出時間表,估計大約花多少時間可達到夢想,建立小朋友的理財目標及投資觀念。

至於長期投資部分,由於小孩最大的本錢就是年輕,最能享受錢滾錢的好處,因此建議父母可以用投資海外定存、共同基金的方式來幫助孩子理財,以儲蓄未來的教育基金。舉例來說,若您幫助小孩從三歲開始每個月投資3,000元,以投資報酬率8-15﹪來計算,到小孩上大學時,就可以累積到100-200萬元的資金,超過銀行零存整付投資的兩倍以上。

所以關心孩子的父母應多鼓勵小孩節省消費、增加儲蓄,從小建立正確使用金錢的好習慣,當然也別忘了,以身作則是很重要的。另外,也不要以金錢做為孩子獎賞或懲罰的工具,並讓孩子自由地應用他的零用錢,久而久之,你的孩子一定會成為理財高手。除了有形的資產增值,無形的正確理財觀念,更是他一輩子受用不盡的寶藏喔。

No comment »

親子文章–學做家事 培養獨立

■學做家事 培養獨立

 

文/特殊教育個人工作坊 曾意清

孩子的學習應該以生活經驗為起點,也以獨立生活為最終的目標。

居家生活能力的訓練過程,其實也就是引導孩子學習生活的過程,嘗試將認知
的內容融入居家生活能力訓練中,不但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還可以教導他們許多
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概念。

一、分類的概念

孩子玩玩具固然是一種學習,收拾玩具也可以是另一種形式的學習。我們可以
在玩具的箱子或盒子貼上照片或文字,把散落各地的玩具堆成一座小山,再讓孩子
依照標示來玩「送玩具回家」的遊戲,這不但是很好的分類活動,也可以培養收拾
的好習慣。

家長應提供機會讓孩子協助收下晒乾的衣服,練習摺衣服,然後請他把自己的
衣服挑出來,收到固定的衣櫃中。在孩子衣櫃的門上,可依照睡衣、內衣、襪子、
褲子等,分別標示清楚,外出服則可用衣架掛起來。如此,等疊好了衣服,孩子就
可以自己把衣物放到定位,等他們長大一點,需要自己準備衣物洗澡時,也能學會
依照衣櫃的標示來挑選要穿著的衣物。

二、配對的概念

從晒衣架收下來成堆的襪子,是最適合用來教導配對(pairing)概念的教
具。教導孩子找出相同花色或大小的襪子,一雙雙的捲起來,不但可以加強視覺辨
別的能力,也可以訓練手部動作的靈巧度。

購買成套的衣服和褲子可用來讓孩子練習配對衣物。此外,抓住適當時機教導
孩子搭配衣服的技巧,也可以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穿著的美感。我常會要孩子
找出「好朋友」顏色的衣服,也就是類似的色系,再讓他們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當孩子搭配得很出色時,別忘了大加讚賞一下他們的好眼光,孩子才會持續勇於嘗
試。

三、對應的概念

讓孩子參與用餐前的準備工作,例如擺放餐具、盛飯、準備餐椅等活動,是訓
練孩子對應概念的最佳時機。請孩子數一數有幾個人用餐?該準備幾張椅子,幾個
碗,幾雙筷子或幾根湯匙?然後對應每個人的坐位,擺好各種餐具。如果想讓孩子
分辨得更清楚一些,可以為每個人準備一個餐墊或大餐盤,他們就可以把餐具的位
置放得更準確。

有客人到家裡拜訪時,也可以請孩子依照人數來準備杯子倒飲料,或準備適當
份數的點心、水果、叉子來招待客人。孩子如果懂得依照人數來準備招待客人的物
品,分給每個人一份點心和餐具,他就已經具有對應的概念了。

四、位置的概念

教導特殊孩子位置的概念,例如上下、左右、前後、裡外等,其實並不容易,
因為物品的位置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孩子必須能夠從不斷變動的人我位置關
係來學習正確的概念,而不只是把名稱和零碎的印象記憶下來。練習生活自理能力
和做家事時,就有許多這樣的機會,提供我們能具體的讓孩子從生活中釐清概念。

例如,一邊洗手,一邊就可以告訴孩子:「洗左手、洗右手」;擦桌子時,可
以指導孩子:「擦上面、擦下面、擦裡面、擦外面……」;練習刷牙洗臉時,也可
以配合圖片的提示,指導孩子變換上下左右刷洗的位置;練習摺衣服襪子時,可以
提醒孩子辨別衣服、襪子的正面和反面。

總之,教導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沒有太多捷徑,就是記得「隨時教,隨地教,
每事教」三句箴言而已。

No comment »

親子文章–增強孩子的抗壓性

 增強孩子的抗壓性

 

性格決定命運,教養決定性格。就從培養孩子挫折忍受力開始!

營造挫折容忍力的正向情境

每個孩子天生氣質不同,特長、缺點也大不相同,對生命中的挫折忍受力和復原力,也大不相同。從生命的誕生開始,造物者就賦予孩子不同的考驗,也許,軟體上少了一些零件,也可能配線有誤。在生命成長的歷程裡,更不能免除與親人的悲歡聚散,若再加上天災、人禍的侵襲,每個生命面臨的試煉大大不同。屬於身體的生、老、病、死,縱使是親愛的父母也無法代為面對的,甚至如交友、使用零用錢、選校選系、擇偶、選行業、揀志業…,通通都要自己謹慎篩選,好運、壞運自己承擔、自己負責。

從生命最初的蠕爬、學步開始,嬰幼兒能不能保持「新」的「平衡」,不在於家長的助力,而源於孩子屢仆屢起的內在生命力。現代父母誠惶誠恐的教養孩子,要孩子高IQ、又要高EQ,但愈戰愈勇的內在生命力,更是21世紀新父母該思考方向。

AQ是Adversity Quotient的縮寫,中文譯成「逆境商數」,擁有十五年家庭教養與心理諮商經驗的兩位美籍博士羅伯特?布魯克斯﹝RobertBrooks,Ph.D﹞薩姆?戈爾茲坦﹝Goldstein,Ph.D﹞認為「提昇AQ」是父母與老師在孩童人格養成教育中的核心職責。

圓滿的親子關係中,同理心是最根本的基礎。在一切順暢的情境裡,通常較能表現同理心;但是對孩子的表現感到失意、厭煩、憤怒時,卻常會減損自己感同身受的同理心。譬如我們常在孩子不小心打翻果汁時,叨叨念著:「又打翻了!」在孩子產生怕生焦慮時,卻賣力的告訴孩子:「再大方一點,大家會更喜歡你!」假如照顧者多一點感同身受,再加上溫婉的眼神、情感的鼓舞,才是一個能夠造就孩子挫折忍受力的正向情境。

經常和孩子說話,用心聽孩子說話,積極聆聽且富「對話精神」與孩子溝通,是三種不同層次的親子溝通技巧。在孩子受挫時,成人介入的溝通藝術,關係到孩子未來人際互動技巧、解決困難,以及下決定等能力的發展。

有時候,父母持續因循無效的教養模式,以致與孩子的摩擦不但沒有減緩,反而愈來愈變本加厲。比如:一個三歲的男孩總是來不及到廁所尿尿,如果硬要說孩子唱反調、不合作、玩心太重,反而增加親子間的衝突,還不如「改變負面腳本」,為孩子換上鬆緊帶褲頭的四角褲,也許孩子的困窘就迎刃而解了。同時,更間接示範了另類解決困難的方法,讓孩子理解到挫敗是可以面對和解決的。

接納孩子的個別差異

小時候看野台戲,旦角登場總是唱到:「……..爹娘恩愛,生奴一身….。」生命何其莊重又何其珍貴,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時時刻刻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知道父母心中隨時隨地不管多忙、多累都有「我」這一號「特殊份子」。愛是無條件的,愛得夠濃夠稠時,孩子才有一生執著、安心的穩健堡壘,能勇於面對日常生活中林林總總的挑戰,即使遇上挫折,也能愈挫愈勇。湯瑪斯和卻斯﹝Alexander Thomas & Stella Chess﹞兩位美國醫生在1977年提出九項氣質向度,這項研究帶給父母、教師最大的啟示就是:接納。如果父母真心承認並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並且適度回應孩子的個別差異,嘗試「學習」欣賞兒女不同的天生氣質,這樣對子女的期望才不會太高或太低,徒增壓力和衝突。

「龜兔賽跑」的故事,其實是教養模式的負面教材,擅長游泳的烏龜不該勉為其難地搶著上跑道。既然天生是游泳好手,父母就該營造環境「強化」他的「特長」,幫助孩子順勢成就自己的成功經驗,而在此過程中,自尊心、自主權也一起攀升,同時也強化他的挫折忍受力。透過「接納」和「強化特長」,才能真正啟發每個孩子內在的責任感。

提供從錯誤中學習的環境

想評估孩子的挫折忍受力,其實可以透過觀察孩子處理「錯誤」的方式。玩拼圖一錯再錯卻專注不肯罷手的孩子,失敗的愈多,成功的機會也愈多。如果能營造一個「從錯誤中學習」的環境,父母不要給予負面評價,也不要預設過多期待,孩子有機會咀嚼錯誤、面對錯誤,才有機會擺脫錯誤,更有機會擺脫對錯誤的恐懼。當孩子一點一滴培養了挫折忍受力,也能在錯誤中製造自己的能量,如果再給孩子一些助人的機會,建立同情心,責任感和社會良知,孩子將在照顧自己、照顧環境、服務他人的不同層次上,醞釀更高層次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當孩子對自己管理、對環境的照顧,能感受到較多的自主權時,就較不會與父母或其他成人陷入權力的衝突。也就是給孩子更多的決定權和解決問題的機會,慢慢的、孩子將學會釐清問題的癥結和脈絡,反覆反省自己,斟酌不同的方法,試圖以自己的能力解決困難。在這些經驗中,孩子的某些生命潛質已經在運作,更提昇了耐挫力和堅韌的毅力。

科技讓地球變小了,地理的距離變短,心理的距離卻拉扯更遠。新世紀充滿了「亂」「苦」「茫」,911恐怖事件、921大地震、高憂鬱症、高失業率、離婚率、高自殺率以及sars疫情…等,還有哪裡是人類幸福的夢土?每個愛孩子的父母都想要給孩子一顆不害怕的心,給孩子一個永不怕輸的堅毅,「性格決定命運,教養決定性格」。新世紀做個「心」父母,就從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開始。

資料來源:蒙特梭利雙月刊 第47期

No comment »

親子文章–如何讓孩子聽話~談父母效能

如何讓孩子聽話~談父母效能「怎麼讓孩子聽話?」—這是父母最常面臨的老問題。身為父母親,我們需要孩子聽我們的話並且遵守,否則就無法有效教導他們。當然,讓孩子聽話只是重點的一部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與家庭溝通模式才是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建立親子間的良好溝通,父母不僅可以教導孩子,也可鼓勵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以下提供八個秘訣作為參考:
1. 先讓孩子說完
要想孩子聽你所說的,就必須先讓他們覺得你也在聽他們的。如果小孩子覺得受到父母的接納,他就更能接納父母的意見及想法。所以要得到孩子的注意,第一步就是要先注意他、傾聽孩子心裡的話。這個觀念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讓孩子知道你了解並接納他所說的話,而不用下命令或哄騙的方式。
例如:當孩子說:「我今天在學校被處罰了!」你可以不用先責備的說:「你是不是又做了什麼壞事?」我們可以先收起「憤怒」,了解一下孩子究竟想說什麼,也許孩子正受了什麼委屈也不一定。
2. 說「我」而不談「你」
想要孩子改變,就不能讓孩子覺得他們自己受到指責,否則將引發孩子的防衛。根據研究顯示,最好的方式就是:父母以敘述自己的感覺與希望代替命令與指責。如果父母能簡單向孩子陳述問題在哪裡,相信孩子會主動提出解決的方法。譬如:當孩子講了很久的電話時,以「我正在等一通重要的電話」來代替「你講那麼久的電話做什麼」,相信可以減少衝突的產生。
3. 說出你真正的意思,並為所說負責
不能實現的諾言和威脅會降低孩子對你的信任。很多父母在生氣時會衝口而出一些「你不要再回來好了」、「你敢繼續說我就打死你」等等具有殺傷力的話,往往親子間的感情也因此瓦解,因此父母們切記:請以客觀、理性的方式來表達對孩子的關心。
4. 把話說的越清楚越好
幫助孩子遵行你的話,最好先注意:你是否已盡量把話說的清楚、被了解?例如,當小甄的媽媽說:「把你的房間收拾乾淨才能出去玩。」小甄聽了急忙跑回房間收拾,也許在他的想法裡,他已經做好了,但是當媽媽來看時,以媽媽的標準看來,小甄一點都沒有整理。為了避免這樣的誤會,媽媽一開始時可以先說清楚所期望小甄做到的是—衣服折到衣櫃中、被子疊好、地板掃乾淨…等等。「把話說清楚」是說可以運用不同的方式讓孩子了解你的意思,我們可以依照孩子的習慣以說或寫等等方式傳達訊息,並確認孩子是否完全了解。5. 使用正面的句子
去做一件事比不去做一件事容易多了,因此父母們可以多用正面的敘述句取代否定句,例如:看到孩子在看電視,希望孩子能念點書時,不妨以「該去做功課了!」取代「不要再看電視了」,這樣的方式也許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6. 長話短說,不要長篇大論
16歲的麗娟說:「我真希望能跟爸爸好好說話,但是每次我一問他事情,他就開始長篇大論,不停的說,我再也不想跟他說了。」父母想說的話很長、要叮嚀的事很多,但請抓住重點,避免漫談與說教,否則孩子會視與父母說話為畏途。
7. 適當的語氣與聲調
希望孩子注意聽,不僅要留心你所說的話,更要注意你的表達。合適的聲調是指有重點、溫暖、支持並有強弱之分。當然,強烈急迫的聲調在管教上有其意義,但是最好是在情況真的需要時,才能讓孩子有所警惕,否則一但孩子習慣了這樣的語調,就會逐漸失去敏察與聆聽他人語意的能力了。
8. 有一段輕鬆的時間
有些家庭裡,孩子早就假裝聽不見父母的話,因此,父母應該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一起玩,以改善這種情形。有許多父母把自己的角色局限在: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如果你習慣以這樣的方式和孩子互動,他們將變得畏首畏尾。親子間共同擁有一段比較輕鬆的相處時光可以緩和親子僵局,並為良好的親子溝通奠定基礎。
輕鬆的時段可以是眼神交流、簡單的擁抱或從事共同的休閒活動等等。根據研究顯示:擁抱是發展健康關係中最快的一種方式,但大多數家庭卻視身體接觸為畏途,其實溫暖的環境是增進溝通的最佳方法。
讓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空間,也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體會父母辛勞,您就像是孩子的大朋友,可以跟他一塊兒分享、討論並且玩在一起。如果您將身分界定在「我是你的父母,你就該聽我的」,可能您和您的孩子就無法擁有良性的溝通了。
(摘自 宋秀芬 父母親月刊)

 

No com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