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0

1.英語語言部分轉瞬即逝,沒有得到强化從而被遺忘 學生在看美劇時,英文的發音及荧幕下方的英文字幕都處於高速流逝狀態。根據上文提到的“衰减器理論”,英語語言部分本身因不被注意而出現衰减,最終只能形成心理學上的“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的保持時間最長不超過1分鐘,可以通過複述來保持資訊,但如果不複述,那麼很快會被遺忘。 我們在看美劇時,為了保持劇情的連貫性,也急於想知道後面發生了什麼事,基本不會去複述聽到的或看到的英文詞句,那麼英語語言的部分只能成為短時記憶並很快被遺忘。 《教育心理學》認為,長時記憶中的資訊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持和選取,取決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資訊的加工水准。 由心理學家克雷克和洛克哈特提出的加工水准理論主張,最低水准的加工是感覺加工,比如識別特徵;較高水準的加工是識別模式;最高水准的加工是語義選取。同時,該理論主張,如果一個刺激較長時間呈現在個體面前,就可能得到較高水準的加工。 美劇中的英語發音以及英文字幕文字並沒有較長時間呈現在學生眼前,自然無法得到較高水準的加工,至多處於最低水准的加工,比如看見英文字幕此時出現一個簡單句。沒有較高水準的資訊加工,就無法獲得長時記憶,那麼也就無法真正學習到英語。 2.相比起劇情,英語語言是更難“下咽”的部分 心理學家愛德華·瓊斯和史蒂文·伯格拉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提出了自我妨礙的概念:在表現情境中,個體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會採取任何能够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 《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學業上,這種自我妨礙表現為回避可能出現的消極情感結果而採取降低或放弃努力的行為。 學生小曾按照我的建議試著複述英文字幕,她在複述的時候,剛好她的室友經過,笑著說了句:“這樣看美劇一定能學到很多的英語吧。”小曾立刻心虛了,心想著要是這樣還是學不好,同學會不會懷疑她的能力有問題。這樣一想,她放弃了,告訴室友:“我就是試著玩兒,再說了,劇情這麼緊張,怎麼可能一直暫停。” 首先,小曾害怕付出努力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更怕室友囙此對她的評估降低,囙此放弃繼續嘗試,同時將自己放弃嘗試的原因歸結為“劇情緊張”,是典型的自我妨礙表現。 此外,斯坦福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有表現目標而又缺乏自信的學生往往會選擇簡單任務以避免表現出無能。當遇到困難時,這樣的學生傾向於採取自我防範的策略,從而避免給他人造成低能的印象,或者乾脆放弃不再努力。 另一個學生小周,發過一篇演講稿給我,請我幫忙修改,並且針對英文演講給出一些建議。小周的演講稿結構沒有問題,我只修改了個別表達方式,然後告訴他,對著鏡子多練習,最好能够脫稿演講,展現出自己的風采。 事後,我問起小周演講的效果,他回答說:“我練習的時候是試過脫稿演講,但總是會忘一些內容,所以還是帶著稿子去念了。真脫稿的話,萬一中間卡殼,那不是丟人丟大了。”小周渴望在演講時有優异的表現,但又缺乏信心,所以最後採取“照著稿子念”這一自我防範策略,以規避造成消極印象的風險。 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於看美劇時的狀態,學生的初衷是美好的,希望通過多刷美劇學好英語,但一旦發現需要暫停複述,複述之後也未必能學好,那麼學習的信心隨之下降,因而在跟別人討論時依然說的是劇情和人物,因為回憶劇情是相對簡單的任務,同時也能避免他人問起自己的學習效果。 二、到底怎麼做才能真正通過美劇學到英語? 步驟一:選擇適合學習的美劇,不是最有興趣的美劇 《6個月學會任何一種外語》一書指出,科學研究已經表明對個人有重要意義的事情或資訊能够比較容易吸引一個人高品質的注意力,比如跟生存、愛情有關的資訊。 類似地,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要使學習有價值就應該讓學習有意義,意義學習產生的條件是新學的內容能够與已有的知識結構聯系起來,即學習的內容對於個體來說有意義。 囙此,在選擇美劇題材的時候,應該儘量避免與自身關聯性很弱的題材,比如《邪惡力量》這樣的靈異類題材;相反,如果你是法律系的學生,那麼《傲骨賢妻》將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美國教育學家克拉申提出了“可理解性輸入”的理論,可以幫助學生選擇難度合適的美劇。該理論主張,當語言習得者接觸到略高於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准的第二語言輸入,又能理解資訊內容及其意義才能產生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