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

30 3 月, 2015
  • 0
0

綠 島

有台灣東方明珠之稱的“綠島”,位於東台灣33公里的太平洋海面上。早年由於交通不便,且又是囚禁人犯的重地,因而很少有人前往。上世紀末,大陸台灣對峙消​​失,揭去了綠島神秘的面紗,使其成為國際觀光度假島嶼,國民旅遊的人數日益增多。

這座清波環繞的小島面積約16平方公里,居民3000餘人,五十萬年前由海底火山噴發而成,通體赭色的沉積岩,因長年受風化和海浪的侵蝕,形成了今天水面上孤懸地球的生命痕跡,美景天成清澈通透,是台灣的第四大島。

來到綠島,腳步自然慢了下來,慢慢發現綠島在藍天綠海中更豐富的內涵。這里人文獨特,有著天然原始樣貌的熱帶雨林,海底有熱帶魚群和大片珊瑚。這裡的植物因地理氣候影響,多風多鹽和缺水的自然環境,而孕育出許多根部發達葉片肥厚的植物生命。不論是在海邊、荒地、或是岩縫,只要有一點空隙,耐力極強的植物們就會默默生根,撐著他們堅韌的生命力,成堆成坡地古樸著。
綠島之綠,名符其實。

綠島原名叫“火燒島”,相傳百餘年前,漁船在薄暮歸航時,遠望在夕陽下彷彿燃燒般燦爛,因而被稱為火燒島。據資料顯示:170多年前,福州人陳必先與同伴5人因航海遇風,被刮至島上,才發現這個雅美人居住的“海上仙島”。後來,陳必先帶了李福來、蘇馬興等數十人來此,成為開拓綠島的第一批漢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在這裡設立監獄,戰後國民黨政府看好綠島的地理隔絕位置,特地把“政治犯”集中關押在這裡,綠島從此成為台灣“恐怖”的代名詞。

綠島民風淳樸,百年前島上開始養殖梅花鹿,在經濟蕭殺的年代,梅花鹿產業使島上的人度過了最困難的時光。後來養殖業衰退,野放的梅花鹿便成為島上特有的觀光資源。夜晚出來只要留神,就會發現山腳漫步的梅花鹿。

綠島的主要交通是環島公路,這里馬路不寬,沒有大型車輛也沒有紅綠燈。除了少數的小巴士外,多數遊客喜歡坐機車環島,因為不受時間限制。 (環島一周20公里)島上餐館、民宿、溫泉、度假村一應俱全,雖然沒有隨處可見的燈紅酒綠,但碧藍碧藍的海水和憨厚的民情,都是觀光客的最愛。那天,我和銀行曾經的主管美雲姐結伴出遊,有幸住進了離碼頭不遠的千萬民宿小紅樓。熱情的老闆娘不但接我們到家,還主動帶我們環島兜風。

離我們駐地不遠的西北角,佇立著一座歐式白色的“綠島燈塔”,它是守護綠島的一盞燈,也是綠島的地標。帶著流浪的眼睛,我們就從這裡開始漫遊。來到“綠島文化園區”,大片的綠地上有靜雅的走廊和望海亭,園區海邊上還有一座巨大的岩石,酷似將軍守護海邊。聽當地人說,那些動蕩的年代,老百姓非常希望有一個神保護他們,因故被稱為“將軍岩”。文化園區的正中央,有一座大型花崗石砌築的環形廣場。廣場的石碑上刻著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長達40年國民黨白色恐怖時期被囚禁的政治犯人名。這座公園是1987年解嚴後,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致歉而建,又稱“垂淚碑”。側口處,還特設一座寬約5米的圓形花崗岩井台,裡面除了一層清水,中間還鑿出一個小圓洞,象徵人的眼睛,暗喻情人的眼淚和被關押丈夫的眼淚。

在疊印著滄桑的時代記憶中,不知藏匿了多少不為人知的老故事。
緊鄰文化園區的是“綠島山莊”(實為監獄),也是昔​​日綠島最神秘的地方。當局常以山莊之名代稱監獄。它的全名是“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現改為“崇德新村”。我和好友美雲帶著一種特別的凝重走進監獄,走進那個肅殺的年代,多少被國民黨認為的“共匪”、“特務”、“持不同政見者”都被集中關押在這裡,連柏楊這樣具有獨立人格的歷史學者也不能倖免。據資料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台灣各地監獄暴滿,人犯相疊側睡,於是就把上千的政治犯,從基隆搭船被送到綠島,綠島監獄便成了台灣最大的政治犯集中營。

“這綠島像隻船,在月夜裡搖啊搖……”人們嘴裡哼著《綠島小夜曲》,卻誰也不敢說要親自來看個究竟。
徘徊在八卦式十字樓監獄裡,彷彿有種複雜的“痛”伸進我的神經。大陸和台灣隔絕40年,兩個政權相互仇視、攻擊、漫罵、顛覆,最終卻只能用和平的手段結束隔閡,如今看來卻是歷史用玩笑挖出了一個大大的鴻溝,而其中受苦受難的人民,又忍受了多少親情的割捨和思鄉的愁苦?當年兩邊的“戰犯”、“政治犯”又有多少人頭落地、鐵窗殞命?

今天的綠島,隨著歷史時空的變遷,早已人去樓空,放風的院子裡有一些人犯蠟像,因缺乏現代勞動設施,他們除了感訓洗腦外,大多時間上山砍柴、養豬和海邊打石鋪路。那一排排空洞的牢房,似一格格老舊的歷史冊頁,看不透也穿不透,只留下無限的空寂與感慨。

神情肅穆地走出牢房,不經意間看見監獄外牆上,斗大的“反共標語”依然清晰。這些無法量度的歷史畫面,雖經歲月的斑駁,早已淡去它的原色,但直覺中那根最痛的神經,還是被抽緊了。這些標語是那個時代殘存不多的佐證,也是這裡所有人犯勃頸上套牢的繩索。聽說有人正建議用植被覆蓋,把歷史留在背後。如今,站在二十一世紀的綠島,這些複雜難解的歷史變遷與蒙塵,已不是簡單的對與錯,孰是孰非只能留給後人評說。

走出沉重的綠島山莊,純淨的自然微風拂去了我的陰霾。順著蜿蜒的山路,我們進入了下一個輕鬆景點“綠島觀音”。一處象徵著和平與聖潔的觀音洞。傳說古早年綠島雅美人是從南面不遠的蘭嶼遷來的。先民入島,夜間時見觀音洞一帶紅光蔽天,後來虔敬的當地人在這座山上開發出一處天然洞府,驚見洞口處,有一座罕見的石筍,高約120公分酷似觀世音,在一人高
的天然洞穴亭亭玉立,安詳優雅的近乎完美。身後的洞穴清清流水蜿蜒流向大海。因而當地人不讓在上面蓋廟,只砌一條石階通向洞口。洞府周圍沒有一般宗教的繁複雕繪,全都素面朝天,一石一木都保持著原初的天然樣貌。當地百姓如有難事,都會前來參拜,因此成為當地香火鼎盛的道場。

玩累了,臨案駐足俯視海濱,靜默的陽光灑在海參坪的風景線上,海邊聞名遐邇的兩座巨岩,一座如“睡美人”,體積約遊艇般大小,遠看頭、頸、胸輪廓清晰,宛如美女仰臥淺灘,又彷佛枕著朝陽,從太古的靜默里一直睡到今天。而緊鄰幾公尺的另一座巨岩,彷如一條胖胖的哈巴狗,鼻眼俱像逗趣地軟趴在睡美人的身畔,像是守候美人,又像是守候朝陽。這些天成的雕像,就像上帝的傑作,把一個沒有生命的岩石,風雕成一樽栩栩如生彷如正在呼吸著的生命。目光再向左移,不遠處還有一座探身向海的高山,山坡上有一條300公尺石階步道,遠觀如“萬里長城”,人稱“小長城”。沿著小長城上去,佇立野草閒花的山頭俯仰自然,除了明淨透亮的藍天白雲外,更有碧海奇石供你天馬行空,盡情遐想,在驚讚的對望中,激起對天地萬物的無限感慨。

吹著綠色的風再往前走,綠島的東南角上,是舉世聞名的“朝日溫泉”。據說海水溫泉全世界僅有三處。外觀一座座古堡式的溫泉小屋林立海邊,小屋的身前,一處呈圓弧形的露天溫泉池,雲影下波光閃閃,宛如海邊一塊流光的璞玉。水溫一般在40℃左右,每當漲潮即被淹沒,而落潮時又重新出現,堪稱大自然饋贈給遊人的一大奇觀。幾乎所有來綠島的遊客,都會到此體驗海水泡湯之樂。身臨奇妙的大自然景觀,難怪有人說:旅遊好比讀書,讀天地活山活水,讀生態的人文自然,讀歷史的滄桑巨變,讀人間的世外桃園……

就這樣不知不覺太陽下了山,聞著飛魚的香氣,我們又撲進南寮的小吃街上,走進觸感溫暖的木屋餐廳,彷彿來到一個原始的燒烤部落。餐廳老闆告訴我們,飛魚是海島的特產,每年4—6月份是飛魚的旺季,餐廳老闆直接從船上背下一袋飛魚,現炸現烤讓你吃到本地的原味。綠島除了飛魚外,還有炸海藻、海藻麻丸、炸雞腿、炸生蠔及龍鬚菜、九重塔和章魚炒鐵甲等特色菜,不論酥炸還是燒烤,都會讓你舌腔化出山與海那微微腥鹹的氣味。

吃著吃著月亮爬上了屋脊,一天的疲勞讓月光涮洗殆盡,舉頭望明月,今夜的月光是否還是那《綠島小夜曲》裡的月亮呢?
我和美雲姐心手相握,沿著熱鬧的小吃街,走向僻靜的沿海港灣,背靠沉沉無聲的青山,默默閒坐在一條面海的長椅上,面對太平洋的細波白浪,我倆彷如天涯倦客,被神奇的大自然誘捲到五十萬年前地殼隆起的地方。在這不可思議的天人合一里,套句台灣最夯的流行語,我們都很“淡定”,早已把紅塵瑣碎一併拋擲大海,隨白浪的翻覆,什麼影子都不見了。

就這樣,面對太平洋的浩淼,我們兩個淡定的“二呆”,誰也不想先回民宿,我們就這樣景盡情餘般地耗在這裡,耗在海風與地熱交融濕濕的空氣裡。 “這綠島就像一隻船,在月夜裡搖啊搖……”我們彷彿是背著小夜曲的音符,爬上了搖啊搖的綠島小船,素靜地在太平洋的水面上搖啊搖啊,從黑夜一直搖出了晨光。從綠島搖回了台灣,搖回了故鄉的山東青島,搖回了祖國母親的溫暖懷抱!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註明:半個世紀集體記憶的“綠島小夜曲”。有人誤傳為綠島政治犯所寫,1980年流傳大陸,被譜上粵語歌詞,成為了電影“監獄風雲”主題曲。但據台灣有關知情者說:“綠島小夜曲” 由周蘭萍作曲、潘英傑作詞,創作於1954年。“綠島”指的其實不是台東的綠島,而是指整個台灣。他們心中的綠島,是指剛從大陸來台的同胞,感受到“一個綠色的大島”,到處都是綠色的山,綠色的椰子樹,與大陸景觀完全不同。又因台灣的地形酷似一條船,而歌詞不用“寶島”,用“綠島”,是為了不落俗套。因而有台灣同胞特此拜託我,藉此機會寫下此註明,以避免繼續誤傳誤解。)

 

 

一路走來 suyi 部落
http://suyiart.pixnet.net/blog
suyi 阿團 Go
https://www.facebook.com/suyiart
連絡方式:0937-054080 ( +886-2-24574310 )


Trackback URI | Comments RSS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